高级检索
孟子杨. 量子多体中的呐喊与彷徨之十:关于纠缠的十四行诗[J]. 物理, 2021, 50(7): 485-488. DOI: 10.7693/wl20210708
引用本文: 孟子杨. 量子多体中的呐喊与彷徨之十:关于纠缠的十四行诗[J]. 物理, 2021, 50(7): 485-488. DOI: 10.7693/wl20210708

量子多体中的呐喊与彷徨之十:关于纠缠的十四行诗

  • 摘要: 十四行诗,英文叫Sonnet,老一辈翻译家还曾根据音译翻成商籁体,很好听。其实是欧洲的格律诗,最初是小诗、小歌谣,也不一定十四行,随着历史的演进十四行诗句的格式逐渐被定型下来,而且押韵结构也有了严格的限制。在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,有了彼特拉克体(Petrarchan Sonnet),音韵优美,以歌颂爱情为主。一般分为两部分,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,韵脚为a-b-b-a,a-b-b-a;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,韵脚为c-d-e,c-d-e。后来流传到英国,莎士比亚创作了大量的十四行诗(其十四行诗集收录154 首,是莎翁全部作品中的重要一部分),内容也从描写爱情扩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,结构变成了三段四句加最后两句,一般的韵脚为a-b-a-b,c-d-c-d,e-f-e-f,gg,是为莎士比亚体(Shakespearean Sonnet)。我们来举一个实际的例子,下面是著名的莎翁十四行诗第18篇 (Sonnet 18):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′s day?(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?)。

     

/

返回文章
返回